大文学
会员书架
首页 >其他小说 >大明:我杨宪,真的治扬! > 第54章 只要能前行一步,那也是前进了

第54章 只要能前行一步,那也是前进了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私塾最早的创办者便是孔子。

他当时订立的学费是十条束脩,即十条腊肉。

这条规矩被后世教书先生继承了下来,当然这個价格不算便宜,要知道在古代吃肉可并不容易。

随着时代变迁,私学渐渐普及,运营模式逐渐成熟,私学的经费来源也趋于多样化,有地方士绅的捐赠,还有政府的补助,所以个人缴纳的学费也逐渐降低。

明洪武年间,一个学生读私塾的费用一般为每年80斤到120斤小麦。

在古代,教育一直是种稀缺资源。

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,在这个年代是颠簸不破的真理。

与之相比,现代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真的是具有跨时代的意义。

在古代没有义务教育,甚至连公立学校也都少的可怜,一个县就一个县学、一个府就一个府学,官办最高学府便是大家熟知的国子监。

当然这些学校可不是谁都能随便进的。

可即便是如此,也不是每家每户都能上得起学的。

以一户中等自耕农为例,家里大约能有5亩田地,也就是说一个学生上学费用差不多占了全家年收入的十分之一。

杨宪要做的便是在扬州创办属于这个时代的九年义务教育。

除了这个时代最传统的蒙学教材“三百千”外。

拿最低级别的县学来讲。

只有在参加科举童试录取后才有资格入县学读书,以备参加更高一级之考试,谓之进学,士子称庠生、生员,也就是俗称的秀才。

因此一般人,想要接受教育,唯一的选择便是上私塾。

这些私塾或是教书先生自己成立,或是有人捐助,也可能是乡里当地人联合出资请先生来教课。

大户人家,则是会将教书先生直接请到家里,专门给族中后辈上课,谓之教专馆。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